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2020
目录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3年,前身是的新中国第一所电子类中专校“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学校2002年独立升格建院,2008年成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5年以“优秀”等次通过两部验收,2017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 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建设单位。
学校现设有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群、通信技术专业群、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人工智能专业群、智能交通专业群、数码艺术专业群、数字商务专业群七大专业群,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影视动画等50个专业,专任教师468人,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13071人。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相关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借助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契机,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了办学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将支撑区域产业发展作为使命,深化多元办学格局、建立双元育人机制、创新产教平台运营、厚植校企命运共同体内涵,全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动态调优专业、深化“三教”改革、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增值。办学六十六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电子信息人才7万余名,赢得社会广泛认可,先后入选高职社会服务贡献度全国50强、高职教学资源全国50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20强、科技竞争力全国高职第30位。
学校成立了由主管院领导牵头,质量监控处、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处、科技处、财务处、校企合作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工作人员组成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工作组,以确保此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
评估工作组依据《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20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 号)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 2020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相关工作的通知》(苏教办职函〔2020〕4号)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学习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工作相关文件,解读了评估指标体系及内涵,对照评价指标涉及的相关内容开展了自我评估。
在此过程中,工作组统筹安排,落实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分类采集、集中审核”的方式,对《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学院师生情况表》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中的数据进行分工采集,并按照相关规则抽取院领导、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3类调查问卷的在线填答,精心组织了相关人员围绕《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中的评价指标,撰写了学校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20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 号)的要求,我院围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中评价指标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数据分析:
学院财政性经费稳步增长,2019年为29095.82万元,事业收入达10783.45万元。2018-2019年的社会捐赠经费总额为451.5万元,2018-2019年其他收入总额为2384.80万元,相较上次统计均有大幅提升。
2019年,学院年生均财政拨款额达2.23万元,保持了高位稳定,趋势良好。
2017至2019年度,学院财政经费收入及生均财政拨款情况如下:
表1 2017—2019年度财政收入及生均财政拨款统计(单位:万元)
年度 项目 | 2017 | 2018 | 2019 |
年度财政经费收入 | 25873.79 | 28490.86 | 29095.82 |
年生均财政拨款额 | 2.019 | 2.18 | 2.23 |
学校持续加强在实验实训条件上的建设。2018-2019年间,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持续增长。目前,学校产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3.2亿元,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的为1.14亿元,其中产权设备总值相比2017年增长了4686.72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2.47万元,较上次评估增长0.32万元。
2017至2019年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如下:
表2 2017—2019年学院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单位:万元)
年度 项目 | 2017 | 2018 | 2019 |
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 27536.97 | 28929.84 | 32223.69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 2.15 | 2.21 | 2.47 |
学校现有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合计为231675.72平方米,相比上次评估时的202601.72平方米有所增加,基本满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对工科院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平方米的要求。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持续投入资源对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进行升级,为智慧校园建设夯实基础,并继续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提升了学校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水平。目前,学院主干校园网最大带宽为10000Mbps,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至4496Mbps,网络信息点达20000个,实现了无线网络对学校园区的全面覆盖。教学用计算机达7305台,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数56台。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学院还加快了教学环境信息化改造的步伐,授课教室、实训室配备手写板、云课堂终端等信息化学习工具,为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硬件保障。学院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学院教学综合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以专业群为单位,先后建成“通信技术专业学习资源库”,“软件专业典型案例教学资源库”,“光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共享课程培训包资源平台”,“物联网工程应用资源库”等院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其中“通信技术专业学习资源库”获得了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未来还将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目前,学校拥有各类数字教学资源8550GB,上线课程466门。学校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基于管理与服务关键业务,集成优化教务、学工、招生、人事、科研、财务、就业、实习、培训等管理系统,构建个人计算机端应用和移动端应用一体化的“马上办”云办事大厅,为师生提供各类事务的线上办理,以及个性化信息推送等服务。
学校围绕江苏“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发展战略,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基于自创的UPD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工作。以专业群为单位,与行业领军企业、机构院所合作,打造紧密型产教融合平台,依托平台集聚互补型上下游企业,为专业群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实训实习岗位和就业市场。
目前,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221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7934个,较上次评估增加900多个,生均工位数为0.61个。在校内实训基地中,获评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2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职实训基地4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3个。目前,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约3亿元,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值8519.95万元。
表3校内外实训基地主要成效表
主要指标 | 现有数量 |
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 | 7 |
实验实训室数量 | 221 |
校外实训基地数量 | 261 |
教学仪器设备数 | 11831 |
学校468名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所占比例为87.61%,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达49.15%。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技术能手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才5人,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对象1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3人。学院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目前共有专兼职教师1122人,其中,校外兼职教师654人(折合),生师比为11.65。
表4 2019年度教师数量一览表
教师总数(折合) | 校内专任教师 | 校内兼课人员 (折合) | 校外兼职教 (折合) | 校外兼课教 (折合) |
1122 | 468 | 69 | 424 | 161 |
学校现有校内专任教师46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达397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4.8%。
学校以OBE理论为指导,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跨界融合为要求,全面优化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加强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和管理,调整改进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共开设课程1076门,其中公共课306门,专业基础课268门,专业课555门;从开设结构看,“纯理论课程”(A类)400门,“实践+理论课程”(B类)467门,“纯实践课程”(C类)214门,相比上次评估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开设的课程中,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近年来,学校还大力倡导教师结合专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开发校本教材,现有国家规划教材32部,省级精品及精品(重点)立项教材35部。
图1 三类课程开设比例
2019学年,学校在校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习时间总量为747860人日。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后,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为57.2时/人。
学校基于“产教双平台支撑、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主模式,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协调推动下,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依据行业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引入企业深度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合作招生、师资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以专业群为主体,校企合作开展了“嵌入式”、“双主体”、“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联合培养项目。目前,全校接受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人数达554人,约占全院在校生总数的4.2%。
学校依托“UPD”模式的校企合作方式,拓展了高质量兼职教师的来源途径,先后组建了“信雅达混编师资团队”,“中认南信混编师资团队”,“南信软件园混编师资团队”等7个校企“混编师资团队”。150余名专业教师以及近100名企业工程师进入团队,通过人员互通、资源共享、利益双赢,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专业技术与教学方法互补,构建了校企人员“增值”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确保了高端专兼融合双师队伍的稳定。学校还实行“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选聘校外专业带头人37名,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的深度与广度明显增加。2018学年,共有606名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工作,承担课时总量达68608学时。
2017至2019年度,学校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详见下表。
表5 2017—2019年 学院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 (单位:万元)
年度 项目 | 2017 | 2018 | 2019 |
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 342 | 329.8 | 304.3 |
伴随着学校UPD产教融合模式的不断深化,近年校企共建对外开展服务运营,对内承担实践教学的“一体两面”特色的校内实训室的比例不断提高,教学设备中由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值也连续数年大幅增长,2019年企业提供的设备总值达8500余万元。其中,中兴通讯等企业借助“信雅达IT企业培训园”,按照“全程全网”的标准,建设国家级“网络与通讯工程”实训基地,累积为客户培训、专业教学和教师实践配备了上亿元生产设备;“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企业提供的所有资源,均复用于信息服务类专业群实践教学,支撑了其“真实情景,循环递进,协同集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2017至2019年,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详见下表。
表6 2017—2019年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单位:万元)
年度 项目 | 2017 | 2018 | 2019 |
企业提供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 7250.44 | 7959.5 | 8519.95 |
学院现有电子产品质量检测、智能制造装备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智能交通、数码艺术、数字商务7大专业群,各类专业共计50个,在校生共计13071人。在校生的专业人数及所占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表7 2019年 学院各专业点学生分布情况
排序 | 专业名称 | 在校生人数 | 所占比例 |
1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1092 | 8.35% |
2 | 应用电子技术 | 211 | 1.61% |
3 | 智能产品开发 | 49 | 0.37% |
4 | 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 | 89 | 0.68% |
5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458 | 3.50% |
6 | 微电子技术 | 319 | 2.44% |
7 | 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 | 132 | 1.01% |
8 | 光电技术应用 | 166 | 1.27% |
9 |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 235 | 1.80% |
10 | 应用韩语 | 98 | 0.75% |
11 | 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 | 44 | 0.34% |
12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467 | 3.57% |
13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563 | 4.31% |
14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140 | 1.07% |
15 | 数控技术 | 298 | 2.28% |
16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605 | 4.63% |
17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508 | 3.89% |
18 | 软件技术 | 796 | 6.09% |
19 | 信息安全与管理 | 133 | 1.02% |
20 | 移动应用开发 | 277 | 2.12% |
21 |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 293 | 2.24% |
22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157 | 1.20% |
23 | 汽车营销与服务 | 101 | 0.77% |
24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195 | 1.49% |
25 | 录音技术与艺术 | 62 | 0.47% |
26 |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 181 | 1.38% |
27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226 | 1.73% |
28 |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 248 | 1.90% |
29 | 影视动画 | 208 | 1.59% |
30 |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 | 260 | 1.99% |
31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248 | 1.90% |
32 | 电信服务与管理 | 86 | 0.66% |
33 | 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 | 83 | 0.63% |
34 | 通信技术 | 1075 | 8.22% |
35 | 移动通信技术 | 129 | 0.99% |
36 | 经济信息管理 | 44 | 0.34% |
37 | 电子商务 | 485 | 3.71% |
38 | 国际商务 | 146 | 1.12% |
39 | 会计 | 417 | 3.19% |
40 | 连锁经营管理 | 46 | 0.35% |
41 | 市场营销 | 255 | 1.95% |
42 | 物流管理 | 134 | 1.03% |
43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317 | 2.43% |
44 | 电子产品质量检测 | 380 | 2.91% |
45 | 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 | 214 | 1.64% |
46 | 质量管理与认证 | 156 | 1.19% |
47 | 环境信息技术 | 38 | 0.29% |
48 | 虚拟现实应用技术 | 122 | 0.93% |
49 |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 | 35 | 0.27% |
50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50 | 0.38% |
学校响应中国制造2025、质量强国、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服务江苏“网络强省”和“制造强省”建设,紧紧把握本省信息产业提档升级和“两化融合”的发展机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调优专业群布局,保持服务产业的契合度和先进度。对接基础网络迭代升级,重点打造通信技术专业群;对接信息制造提质增效,重点打造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群;服务新兴产业,加快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能交通、数字商务、数码艺术等专业群的布局与发展;服务国防现代化,特色打造信息类士官专业群。基本实现了专业种类对江苏省支柱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的全覆盖,为区域内相关产业输送了大量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学校现有专业中,属于本区域支柱产业的有23个,占专业总量的46%;属于紧缺产业的18个,占专业总数的36%。2019年,毕业生当地就业人数为2308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76.5%。
近年来,学校招生情况总体良好。近三年统招招生计划(高考招生计划)完成率(实际报到数)均在99%以上,2019年统招招生计划完成率达99.13%。
表8 2017—2019年招生计划(高考部分)完成情况
年度 项目 | 2017 | 2018 | 2019 |
计划招生数 | 2480 | 2680 | 3130 |
实际报到数 | 2467 | 2675 | 3102 |
近三年,学校的自主招生计划完成率(实际报到数)均为100%,且每年学生报名数相对招生计划数的比例逐年上升。在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普遍困难的环境下,2019年学校自主招生计划报考率仍高达190%。
表9 2017—2019年自主招生计划完成情况
年度 项目 | 2017 | 2018 | 2019 |
计划招生总数 | 2100 | 1900 | 1550 |
自主招生报名数 | 3701 | 3562 | 2945 |
实际报到总数 | 2100 | 1900 | 1550 |
2017至2019年,学校毕业生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依然维持了95%以上的高位。每年毕业生国家颁发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如下所示。
表10 2017—2019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年度 项目 | 2017 | 2018 | 2019 |
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数 | 3985 | 3911 | 4242 |
毕业生职业资格获取率 | 98.8% | 96.8% | 98.9% |
据统计显示,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大都选择了直接就业,除2018年直接就业比例相对较低,约为63.7%之外,其余两年比例基本都维持在70%左右。2019年,学院直接就业(含创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017人,约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70.3%。毕业生直接升学数基本在30%的幅度波动,2017年为1028人,2018年为1356人,2019年为1235人。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毕业后选择直接升学的学生数量在经历了早些年的快速增长后,现已逐步稳定。近几年,除2018年小幅上升达33.6%之外,其余均为30%多点。在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留在当地就业。2018年当地就业毕业生有2030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比例为78.9%,2019年当地就业有2308人,占直接就业学生数的比例为76.4%。近三年,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选择到中小微企业及基层服务的比例分别为80.2%、86.8%和76.9%,总体比例较高;到国家骨干型及500强企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8%、21.3%和19.8%,保持了缓慢的增长趋势。2019年,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数为2182人,约占直接就业毕业生总数的72%。
学校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连续三年都保持了增长趋势,2019年服务项目到款额达到1382.76万元,其中扶贫专项、社会人员培训、社区服务、技术交易等各类政府购买服务具体金额金额如下。
表11 2017—2019年 各类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金额 (单位:万元)
年度 项目 | 2017 | 2018 | 2019 |
扶贫专项 | 646.57 | 648.75 | 759.81 |
社会人员培训 | 128.61 | 140.82 | 208.42 |
社区服务 | 10.5 | 6.65 | 6.65 |
技术交易 | 148.12 | 188 | 223.2 |
其他服务 | 180.05 | 194.9 | 184.68 |
学校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热点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专业群与行业知名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研究机构,开展应用技术协同创新,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需求,丰富各专业群的技术技能积累,并聘请行业技术领军人才、高校知名学者及研究机构专家担任共建机构的技术顾问,校内技术骨干担任负责人,以应用技术研发和项目合作开发为抓手,组建年龄结构合理、科研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校企混编型研究团队,围绕相关技术领域热点,开展工程化技术研究和成套技术服务。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管理体系,调整经费管理机制,简化管理流程,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继续推进行业、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定期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相关技术需求,密切教师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度,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研究的视野和能力。
目前,学校建有江苏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软件外包实用人才实训平台、江苏省3G增值业务研发与测试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无线网络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14个科技服务平台。依托平台的运行,使学校对外科技服务的规模、质效得到提升,科研层次、技术水平得到整体性提高。2019年学校技术服务项目经费到账金额为8142.59万元,比2018年5758.70万元增长41.40%,技术培训服务到账金额3164万元,相比2018年翻了一倍。。
图2 2017-2019年 主要技术服务经费到款额对比
学校与南京市栖霞区技术转移联盟共同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制定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对接产业集聚区特点,优化健全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体系,推广科技成果,助力成果转化。成立以来,转移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当年的技术交易到款额达2272.51万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系统。2019年,学校共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79项,相比2018年的142项增长了26.06%;其中发明专利42项,比2018年38项增长了10.53%,实现了连续6年增长。
图3 2014-2019年学院获得发明专利情况对比
学校以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战略为指引,秉承“需求导向、贴近市场、服务市场”为指导思想,立足专业群开展了各类各层次的培训项目。依托产业学院开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人才培训,作为第一批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2019年为全省中小企业近200人CIO、CEO、CTO开展了培训,助推了江苏省企业转型升级;与政、行、企多方联动,汇聚电商培养资源,联合苏北区县共建农村电商培训基地,培训农村电商技能人才,2019年学校依托“农民用网推广活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公益性培训14634人日;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围绕高职信息化教学及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提升,积极承接职业教育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面向中高职教师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开展培训,2019年承接了“财务管理类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培训班”、“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与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培训班”、“紧缺专业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等4个国家高职院校师资培训项目。此外,学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设社区学院,面向市民开放学校优质资源,开设通用信息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培训课程,助力市民的终身学习和驻地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优势,与政府、部队、企业多方合作,开展教育培训,服务现退役军人“学历、技能”双提升;作为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学生创业培训定点培训单位,全年完成大学生创业培训(SYB)3052人次;依托所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为企事业单位开展95个工种,中、高级的职业技能鉴定36501人次。2019年学校非学历培训到款额3163.99万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幅度达135.64%。
2019年底,我校入选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成为56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之一,这既为学校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类型教育特色凸显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挑战。对照“国家职教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及“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未来学校必须立足江苏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教学质量为基石、产教融合为主线、治理能力为根本、师资提升为关键、军民融合为特色、开放合作为促进,全面开展改革,不断创新,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发展。
1、人才培养方面。要以先进职教理念为参照,瞄准一流院校标准、合作国内一流企业,更新办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在提质中丰富内涵、厚积底蕴,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发挥学校特色优势,以国防教育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思政活课”建设,基于OBE理念推动学生活动课程化改革,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深入展开“三教”改革,有序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提升复合型、拔尖型、双创型人才培养成效,形成鲜明的育人特色,力求建设一批国家级成果。
2、专业群建设方面。紧密契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江苏“网络强省”“制造强省”的建设需求,调优专业群布局,完善专业群协同建设机制,面向智能社会建设需要,形成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人工智能“同心圆”专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专业动态发展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内涵,在全部专业实施“产教双平台支撑,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通过校企共建,持续完善“双元”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推进在“面向人人”育训体系、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专兼融合教学团队、敬业工匠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在改革中激发活力、涵养秉赋。
3、师资队伍方面。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强化政治引领,建立“师德体检”机制,制订教师职业行为监督考评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打造教师发展平台,优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构建全方位培养培训服务体系,为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贴合学校办学特色,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聘期目标考核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有利于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的教师分类分层考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专业群建设为引领,推动“三教”改革创新,实施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双岗、双薪”的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构建双方人员“增值”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依托专业群和产教融合平台,优化混编师资团队建设机制,建立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高水平混编师资团队。